
(《根源》单曲封面上的古奇尼祖辈与父辈的家族照片) 这是此处有龙“唱诗”节目的第二集(Songs of the Dragons 2),本期节目中,桑阳老师通过现场弹唱音乐诗人、有“意大利的鲍勃·迪伦”之称的弗兰切斯科·古奇尼(sco Guccini)的名曲《根源》(Radici),为我们回溯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个人与集体博洛尼亚寻乡之旅。 很难将古奇尼简单地归类。在成为意大利标志性创作歌手(cantautore)之前,他差点成为教师。他在博洛尼亚大学攻读文学,以阿里奥斯托为题撰写论文,并短暂在技术学校任教。在此期间,他翻译过美国漫画,涉足过新闻业,游走于诗歌、民谣与方言之间,并将这些碎片悉数融入歌曲。他时而自称歌手,时而称小说家,时而又带着贯穿其所有作品的半抹笑意,说自己只是个恰巧拥有吉他的说书人。他的创作从未长久驻足一处——从但丁到迪伦,从酒馆笑话到哲学迷思,从集体记忆到私人幻灭。跟随古奇尼,你追随的从来不是一段职业生涯,而是一场充满迂回、错路与意外豁然开朗的人生。 @本期主播: 包慧怡、桑阳 @制作人: 张泽熙 本期节目歌词: {圣母酒馆:为歌曲筑巢} 1970年,古奇尼与刚脱离教会的多明我会修士吉安尼·穆拉,在博洛尼亚开了家地下室小酒馆——圣母酒馆(Osteria delle Dame)。它本无意成为传奇,却自然而然地成了传奇。低矮的天花板下,学生、作家和音乐家聚在一起喝着廉价葡萄酒,争论政治,试唱那些可能永无机会面世的歌。在这里,音乐不是表演——而是对话,是记忆,是对"让日常生活淹没艺术"的顽固抵抗。年轻的创作歌手们在烟雾与喧嚣中打磨自己的声音,而古奇尼始终是核心,有时吟唱,有时倾听,永远专注。酒馆从不光鲜,却充满生命力——在这里,歌词比技巧重要,未完成的诗节比精致的颂歌更珍贵。从许多方面看,它恰是古奇尼的映照:边缘粗粝,带点倔强,却向所有值得歌唱的生活敞开着怀抱。 (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圣母酒馆) 当古奇尼被问及为何不愿搬离亚平宁山脉那座年久失修的老屋时,他耸耸肩说:"因为在这儿没人关心我是谁,我可以安心当个傻子。" 圣母酒馆有个著名的夜晚:一位年轻歌手在歌曲间隙引用马克思以博满堂喝彩。半醉的古奇尼带着戏谑打断他:"在这儿,我们品酒先于谈革命。"这不是犬儒,而是在提醒:再伟大的思想,若不能在真实的地方、与真实的人共生,便一文不值。 {古奇尼记忆中的博洛尼亚} 这座塑造了古奇尼的城市,并非明信片上光鲜亮丽的意大利。这里的拱廊为夹着哲学书的学生和赶赴罢工的工人遮风挡雨,整座城市在连绵阴雨与无尽辩论中被打磨得温润如玉。六七十年代的博洛尼亚是意大利最富政治激情的城市——既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堡垒,又保持着桀骜不驯的独立性,以反法西斯传统、世俗精神与工人阶级文化为荣。欧洲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不仅是学术殿堂,更是思想交锋的战场:在全球学运风起云涌的年代,这里爆发的抗议直指陈腐的课程体系、威权政治与美国文化渗透。1977年,就在古奇尼首张重要专辑问世后不久,博洛尼亚爆发了学生与警方的激烈冲突,大学区被占领,甚至惊动坦克开进市中心。但早在这之前,整座城市就弥漫着关于社会主义、自由与生存本真的论辩。 (博洛尼亚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拱廊,摄影:Maretta Angelini) (Engraving of the city of Bologna from Leandro Alberti's History of Bologna, 1590, showing the two surviving towers and several others) 希望与幻灭的撕扯,传统与反叛的角力,始终在古奇尼的音乐中回荡。他笔下的博洛尼亚,是占领广场上飘扬的旗帜,是圣母酒馆里伴着劣质烟草引用的马克思与蒙塔莱诗句,是拒绝被简单定义的生命力。这座城市在岁月更迭中始终紧握着它倔强的梦想。对古奇尼而言,博洛尼亚不仅是创作背景,更是滋养其音乐的沃土——混沌却鲜活,沧桑却骄傲,永远在生长,永远未完成。 以下照片由桑阳拍摄: ➡️These are wonderlands for Sang laoshi (Dr. Campobianco)where he roamed as a kid and looked for fairies, gnomes and elves in the village of Tolè near Bologna: ➡️The small lovely church that Sang laoshi has mentioned: 1977年3月,素以左翼身份为傲的博洛尼亚沦为战场。当警方在示威中击毙25岁的医学生兼活动家弗朗切斯科·洛鲁索后,持续数月的学生、激进运动与当局间的紧张关系彻底爆发。大学区被占领,政府竟调遣坦克开进市中心——在向来以"红色之城"自居、坚信能免受武力镇压的博洛尼亚,装甲车的履带碾过了古老拱廊下的咖啡馆与书店。 这绝非寻常学运。当坦克的轰鸣震碎中世纪柱廊的倒影,也宣告了一个政治天真时代的终结。对古奇尼这般始终吟唱倔强、记忆与归属的歌者而言,此刻需要的不是战歌或口号。只需凝望那些熟悉的街道,便知它们已永远改变——而某些失落的纯真,永不复还。 ➡️ In March 1977, Bologna became a battlefield. After months of growing tension between students, radical movements, and the authorities, everything exploded when police shot and killed sco Lorusso, a 25-year-old medical student and activist, during a protest. The university zone was occupied, and 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by sending tanks into the city center — tanks in Bologna, the "Red City," a place that had always considered itself above military repression. Innocence, once lost, was not coming back. 本期节目小卡片(桑阳 撰): 3p6z68